日出文章网

“邻居”变“家人” 川渝文明实践“一廊四带”结硕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1:28:00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7月7日,巴蜀同脉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建设媒体采访活动启动。8日,重庆媒体采访团走进大足、荣昌两地,深入基层探访川渝协同推进的创新举措,见证两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与协同发展中的丰硕成果。

大足:楠木林里架起协作桥 文物医院共守文明魂

在大足区高坪镇,采访团调研了巴蜀雅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该实践点位于高坪镇茨竹村与四川省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交界处,依托西南片区规模最大的成片野生楠木林,打造了楠木蜜香理论宣讲基地、民俗文化院坝、科普长廊等多样化功能设施。

巴蜀雅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依托实践点,两地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开展实施关爱帮扶等任务,联合打造“田坎龙门阵理论微宣讲”“包包散”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篾匠老哥·毛线嬢嬢”技艺推广等特色性实践项目5个,服务两地居民3万人次。

四川省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党委书记彭树春感慨,以前茨竹村和孔雀村虽然相邻,但交流不多。实践点建起来后,宣讲让两地村民坐在一起学政策,文明集市里大家交换特产、唠家常,关系越来越近了。“展销点里的楠木蜜、手工竹编等产品成了‘抢手货’,不少村民靠这增收,这是实实在在地融合发展红利。”彭树春说着,脸上压不住笑容。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修复室。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作为西南地区首个石质文物保护“全科医院”,是川渝协作的另一典型。其立足大足、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开展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修复工作,还助力建设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近年来,已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黄秒斌表示,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守护文物,川渝正以技术共享、人才互动携手保护人类瑰宝。

荣昌:参与共建“双昌”综合站 60余场活动促川渝协同

结束上午的行程后,当日下午,采访团一同出发前往荣昌,参观了由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桥镇共同打造的“双昌”文明实践综合站。

作为川渝协同发展的又一实践范例,综合站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文明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基于该综合站,两地结合春节、中秋节、学雷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孩子们在“双昌”文明实践综合站上陶艺非遗体验课。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目前,综合站已开展荣昌、隆昌理论示范宣讲、川渝联合法治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60余场,常态化开展读书分享会、“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40余场,通过“渝事好商量有事来协商”平台,解决群众种养殖、入股分红等问题20余条。

眼下暑期已至,综合站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联合推出防溺水课堂、陶艺非遗体验等特色课程。活动现场,川渝两地的孩子们齐聚一堂,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的黄祖衫小朋友兴奋地说:“今天在综合站学了甲骨文和陶艺,捏了只小鸡,还认识了重庆的新朋友,特别开心!”

“活动拉近了两地群众的心,大家更团结了,更像一家人了。”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党总支副书记周邦莲表示,接下来,安富街道将会同石燕桥镇不断巩固攻坚成果,在扩大“互联网+社会治理”应用场景、完善跨区域应急联动响应机制、社会治理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继续携手共进,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