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推出一批新成果。6月29日,“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军地老首长老领导、省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学术顾问、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原南京军区联勤部政委、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晓荣主持。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原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北部战区原政委褚益民、南部战区原司令员王教成、原沈阳军区副政委潘瑞吉、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徐德学、省政协原主席张连珍、省政协原主席蒋定之、省委原副书记顾浩、省委原副书记冯敏刚、省政协原副主席沙人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宝田、省政协原副主席麻建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雪非、省军区原司令员于中海等出席会议。

会议对前期组织的“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研讨会征文活动评选结果进行公布,并向征文特约作者赠送由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创作的纪念品,向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证书。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向征文特约作者赠送画作

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证书
一批研究新成果
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
本次主题研讨会征文活动中,组委会共收到论文(作品)约700篇,经过初评、二评和终评,选出优秀论文288篇,并从优秀论文中评出获奖论文30篇。其中,特等奖3篇,一等奖7篇,二等奖20篇。与此同时,组委会还特邀了军地德高望重的老首长老领导和著名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
提交论文的作者,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既有中央国家机关研究部门理论工作者,又有各行各业一线岗位的实践工作者;既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也有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者;既有德高望重的军地老首长老领导和英雄模范人物,也有大学在读的年轻学子。

优秀论文作者合影留念
研究成果中,有红色文化历史源流、时代价值的研究,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地域红色标识的研究,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伟大斗争历程、经验启示的研究,有红色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能力的研究……“我们在收获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思想武装上有很多新收获,增强了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责任。”汪晓荣说。

原南京军区联勤部政委、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晓荣主持研讨会
获奖作品中,特等奖有3篇,作者为《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原主任常光民,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宣传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刘晓东,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宁龙、副教授吴常柏。
一等奖有7篇,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编辑许晴、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李朋飞,江苏省档案馆机关党委副书记周云峰和主任科员范小燕,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副处长朱召师,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敏,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调研员陈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英、教授邓纯余,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袁欢和博士研究生许文轩。
二等奖有20篇,作者为陈怡阳、杨大洲、李宣志、庞诏龙、冯嘉哲、杨子晨、姚江婴、张俊梅、胡明、李小曼、胡卫国、叶宇洁、王何灵、蒋春芝、陈雨、赵葵萍、潘国琴、张杰、胡凤、景池、陈雷刚、黄雨馨、卢有霖、宋梅、张佳园、邓茹菲。
领导专家致辞
期待江苏红色文化研究展现更大作为
方祖岐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他特别提到获奖论文《杨根思“三个不相信”誓言在英雄家乡的传承弘扬》。“这篇文章令我深受鼓舞!要讲好我们家乡的英雄故事。杨根思作为特级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生命践行了‘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誓言。这种精神在我们家乡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方祖岐深情回忆,他在东北工作期间,每年都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瞻仰,向英雄们表达崇高敬意。“红色文化研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人持续研究,深入实践,不断弘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举办本次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部署的具体行动,可谓恰逢其时!”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晔表示,希望研究会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展现更大作为。聚焦培根铸魂,在深化研究阐释上求突破;聚焦时代脉搏,在活化成果运用上创精品;聚焦资源整合,在拓展交流协作上促深化。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红色文化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省社科联副主席、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邢光龙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今年3月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以来召开的首次研讨会,规格高、层次高,政治性和学术性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推动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社科联副主席、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邢光龙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指出,近年来江苏红色文化弘扬传承工作取得许多新成绩,不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还确立了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开发智能讲解机器人应用于红色场馆,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红色文物数字档案库,创建虚拟现实红色教育体验平台。首批技术专家团队已完成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5处场馆的数字化试点。“希望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扬帆远航,坚持把研究会办好、争取拿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对江苏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出更大贡献,在江苏乃至全国产生更大的影响。”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
“斗争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光民回顾多年杂志工作经历表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顺利实现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应当着重在“强化斗争意识”“鼓足斗争勇气”“把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艺术”四方面发力。

《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原主任常光民
南京市原溧水县人武部政委、雷锋战友赵明才现场回忆他与雷锋的三次见面及通信过往,并分享了自己在战场上所经历的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我已90岁,4次负伤,动过3次大手术,胆、肾等重要‘零件’被摘除,但我信心满满,争取活到100岁。为‘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和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南京市原溧水县人武部政委、雷锋战友赵明才
论文作者代表各抒己见
让中国共产党精神枝繁叶茂
研讨环节,四位获奖论文作者代表展开发言。
周云峰表示,要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勇挑大梁的奋进力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努力赋予沉默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鲜活的生命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我们要把红色资源保管守护好、作用发挥好,把红色文化宣传好、传承好,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我们将深入探寻中国百年党史的‘江苏贡献’、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江苏符号’、深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江苏实践’,努力拿出更多精品成果,让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持续绽放璀璨光芒。”

江苏省档案馆机关党委副书记、一级调研员周云峰
许晴在分享她的论文《警惕红色文艺作品人物塑造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时表示,文艺作品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近年来有的创作团队在改编时打着“颠覆刻板印象”“全新视角呈现”等旗号,对经典人物形象及其涉及的剧情、台词等进行肆意改造,偏离了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正面宣传教育,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同时,要提高斗争本领,提高对红色文艺作品错误倾向的辨识能力,对造成不良影响的作品要加强清理整顿。”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编辑许晴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叶宇洁分享了他的论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化传播途径探索》。他对江苏地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状况展开深入剖析,发放并回收1536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主要传播形式集中于博物馆讲解、讲座、思政课教学、宣讲、党团活动等方式,占比超50%。针对传播现状,他提出“激发主体自我教育”“营造多元浸润场域”等相应拓展策略,并进一步提出“红色光影剧”这一新型传播方式。该形式通过将光影变幻与视听融合,让观众如临其境,且操作便捷、成本低廉,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浸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叶宇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癸萍在她的论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质与传承发展》分享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特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动力特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特质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美德特质。她表示:“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发展脉络和时代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接受和自觉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成果,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将潜在的精神伟力转化为改变现实世界、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癸萍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邓雯婷
摄影郎从柳
视频 袁宇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