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新疆哈密戈壁上,距中蒙边境60公里处,一座新的“能源绿洲”正蓄势待兴。7月15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MW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汽轮机基础开始浇筑,标志着全球单期最大“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取得关键进展。
哈密市是疆电外送的重要基地。2022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投资集团投资申报的该示范项目脱颖而出,名列项目清单首位。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1500兆瓦,其中包含1350兆瓦光伏和150兆瓦光热,建成后将通过储热型光热电站调峰能力,有效解决光伏间歇性、不稳定性问题,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探索“光(热)储”一体化开发作出示范。
这并非投资集团在哈密首次布局光热。在80公里外,国家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投资集团哈密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自建成以来,已成为“门面+颜值”担当,备受关注。项目由14500面代表着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巨蜥式定日镜组成,远远望去,犹如一朵朵银色的“向日葵”,屹立在戈壁之中,有着满满的科幻感和工业美感。投资集团凭借此项目,在光热发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项目实践经验。

今年,受国家能源局委托,投资集团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牵头编制我国首部光热发电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太阳能光热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年底前将完成送审并推动标准发布实施。按照投资集团“1331”战略部署,该公司还将在国内打造若干个多能互补能源基地,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一体化融合发展。
光热发电装机容量从50兆瓦到150兆瓦,新一代光热向大容量、高参数机组迈进,背后更是我国光热发电技术的长足发展——示范项目成功实现了核心设备国产化率99%以上目标,向国际最高水平加速追赶。可以预见不久将来,这座集发电、培训、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电站将在漠海边境建起。
示范项目成功地将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深度融合。日间,主要依赖大容量的光伏组件发电;夜间,由光热电站担纲主角,其配套的8小时高温熔盐热系统无缝接续,持续稳定输出电力,有效转化传统光伏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
建成后,示范项目年均可提供近29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5.6万吨,将为加速新疆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实践蓝本。
据介绍,示范项目于2024年5月开工,计划2027年6月完工。本次浇筑的汽轮机基础是光热电站的核心技术结构、“定海神针”,投运后需承载数千吨设备重量及高频振动荷载。此次浇筑混凝土方量600立方米,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基础需嵌入大量预埋件、螺栓孔,施工精度直接影响设备安装定位。
记者来到示范项目所在地了解到,这里位于世界最大风区之一,不仅被多个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环抱,还需直面荒漠极端环境的严酷考验——建设环境恶劣,气候变化大,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交通不便,生产生活物资供给困难,年施工窗口期仅7个月 。
为此,投资集团动员项目全体参建单位及员工发挥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能建精神,凝聚基层党支部的集体力量。在项目现场成立施工现场联合党支部,顺利按期实现吸热塔筒体封顶及首片定日镜安装的工程节点目标。这座计划于2026年7月全容量并网的超级工程,正将荒漠阳光转化为稳定绿电。
“最难的日子都已过去了。”投资集团总工程师,新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张军谈及在疆布局的“三大光热、五大百万基地”充满信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