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东往东
□詹德华
对于沈阳目前还能看到的城门楼,抚近门看起来比怀远门要气派一些。这大概是因为抚近门往东,没有任何阻挡,直接对着大东路,开阔了许多。而抚近门两侧,也没有高楼的拥挤,所以,无论是在阳光普照的正午,还是霞光满天的傍晚,抬头看抚近门,都显得巍峨庄严,让人恍惚感受到旧日时光的沈阳古城。
抚近门这个称呼,在沈阳更普遍的说法是大东门。出了大东门,就是大东区,这是以古城区的方位命名的区,从名字中,让人感受到了一丝丝古意。若从大东门出来,顺着大东路往东走,触摸到的是沈阳的古老和现实。虽然很多古迹已经湮没或者残破,但大东往东,让我感到很古老,很现代,很沧桑,很新鲜,很沈阳。
抚近
大东门,正式的称呼是抚近门。有人说,这个名字寓意“安抚近邻”。当年少数民族进入沈阳拜谒皇太极,要从此门进入,因此,这座门,有一定的礼仪功能。
我倒是觉得,这种对“近邻”的解释,有些狭隘。这里的“近”,除了近邻之外,或许还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对于故园的眷恋。出了抚近门,往东再往东,是他们的老家,也是他们的起家之地。他们的后代乾隆皇帝,把这称为“紫气东来”。他们从东方一路而来,占据了这座城,又取下辽东重镇辽阳,最后迁都于沈阳。不管都城如何变换,往东,是他们老家的方向,抚近,抚的不仅仅是近邻,或许还有近亲之意,毕竟,抚近门外,有爱新觉罗的“家庙”,有三陵衙门,再往东,就是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长眠之地。
和故土的牵挂,总是伴随着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爱新觉罗家族的精神圣殿叫作“堂子”,堂子的位置就安置在大东门外。清魏源《圣武记》载:“皇帝拜天则于堂子,出征拜天亦如之……”清昭连《啸亭杂录·堂子》这本书中提到,清军入关后,“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即汇祀诸神祇者。”也就是说,不管将家迁到哪里,爱新觉罗氏都要将堂子建设起来。
沈阳的堂子,如今已经不见。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到其原来的样子。堂子内部主要建筑为位于南部的拜天圆,又叫亭式殿,为八角亭式建筑。亭式殿南边设有皇帝和王公贵族祭祀的神杆石座。院内的东南角是上神殿,又叫尚锡神亭,也是八角亭式建筑,规模较比亭式殿略小,但自成一个小院,有两层围墙。盛京堂子内的主要建筑皆为琉璃瓦顶,院内松柏苍翠与红墙一同将堂子掩映在神秘的氛围中。

盛京堂子已经成为历史,不过,大东门外的一处破旧建筑,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出了大东门,左手边如今是一个口袋公园,叫作三陵衙门公园。这自然与三陵衙门有关了。在公园北侧,有一个破旧的院落,外部已经被围挡所围住,只有一侧能看到里面的样子。这是座摇摇欲坠的老房子,据说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盛京三陵总理事务首领衙门”。这个口袋公园和旁边的“三陵巷”,都以此得名。
“三陵衙门”,确切的名称为“三陵总理事务首领衙门”,是清朝总管关外三陵即永陵、福陵、昭陵事务的衙门,主要负责清三陵看管、修缮、绿化、安排祭礼等事宜。有记载称,三陵衙门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帝东巡祭祖,皆由三陵衙门负责接待,因此,“三陵衙门”也是沈阳作为清王朝陪都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陵衙门原占地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共有20多间房,为一处四合院。大门前有两个石狮,还设有上马石、下马石。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个破旧的院子,遥想当年这座衙门的辉煌。
弦歌
从大东门往东走,到了大什字街拐弯,顺着路再一直走,快到河边的时候,有一个老字号,这就是三盛轩饺子馆。这家饺子馆分成两个部分,一边是饺子,一边是馅饼。饭馆中间部分的建筑上,挂着一个牌子——魁星楼原址。
魁星楼,是古代文脉之所系。明清之际,许多地方都修建“魁星楼”。“魁”乃“奎”字,星名,古代就有“奎主文章”之说。魁星信仰兴盛于宋,明清之际,举子进京赶考前,都要虔诚拜告魁星,以祈文星高照。
据史料载,沈阳魁星楼,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1628),曾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八年(1882)三次重修。其殿堂宏伟壮观,占地1600多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正门上有青砖门额,上刻“魁星楼”三个大字,内有一楼(魁星阁)一殿(文昌帝君大殿)。“魁星阁”位于东南侧,三层歇山式建筑,高20多米,内供檀香木塑魁星像。魁星像雕塑得形象逼真,神气十足,头部如怪异的鬼形,一足向后翘起像“魁”字的大弯钩,左手搏斗,右手高举着点定状元的大笔。
沈阳魁星楼坐落在万泉河北岸,地处高敞,楼上窗开四面,登楼远眺,故宫凤凰楼巍峨高耸,近看万泉河秀丽风光尽收眼底,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星阁晴霞。《沈阳县志》如此描绘:“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千里。”
一座魁星楼,汇聚了清朝所有的沈阳读书人。到此来拜魁星的学子中,有东北地区唯一的状元、壬辰科一甲一名的沈阳人麻勒吉。压倒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在高中二甲一名进士后,也特别来沈阳魁星楼拜魁星。
魁星所在,弦歌不绝。在魁星楼附近,有一座沈阳现存最古老的学校,这就是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奉天府右翼官学。这所学校是为八旗“佐命功勋英贤俊杰”的子弟而建。清雍正十年(1732),改为奉天府汉军义学。1902年改为蒙养学堂。1905年改办为八旗小学堂。以后陆续用名奉天省立第六小学、辽宁省立第一小学校等,1949年,易名为大东区完全小学校。1958年,更名为大东路第二小学。2015年9月,定名为沈阳市盛京小学。三百余年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校名虽几经更迭,但薪火相传,文脉不断,这座学校不仅亲历了一代王朝的荣衰兴亡,也见证了沈阳教育从无到有、从古老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是沈城文脉传承、文教绵延的鲜活例证。如今,盛京小学操场南侧仍矗立着六间半超过百年历史的校舍——奉天府右翼官学的旧址,已被列为沈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沈阳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记忆。
大东门外,最著名的学府,应该是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在东北大力推动开办新式学堂,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前身、奉天省城第六两等小学堂就在此时创建。“两等”即初等和高等,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高等修业四年,后来初等改为四年。1910年,奉天省城第六两等小学堂兼并第七两等小学堂,并在“六小”原址建造新校舍,成立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民国后改称“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
“东关模范”小学堂刚刚创立,就迎来了学校最著名的学生。这一年的秋天,一位12岁的英挺少年,成为了新校址的第一批新生,他的名字叫周恩来。
周恩来随伯父周贻庚来到沈阳,在东关模范学堂度过了三年的少年学习生活。他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从懵懂顽童到青春少年,在沈阳的大东门外,周恩来渐渐显露他的卓尔不群,这里也涵养了他的智慧和胸怀,激扬了他的爱国之志,更坚定了他救国救世的崇高志向。
在沈阳读书期间,周恩来学习成绩优异,各门功课皆优,尤以作文、书法和英文最为突出。1911年的一天,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为什么要上学读书。有的同学说:“为改变门楣而读书。”有的同学说:“现在读书将来能过好日子。”当周恩来站起来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一句至今仍回荡在中国青年耳畔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78年1月,这里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少年周恩来全身石雕像如今挺立在教学楼前,雕像下写着那句激励人心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04年,东关模范小学与东北育才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确立为东北育才小学低年部,称为“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小学”。
1884年,盛京医院的创立者司督阁医生在小河沿建立了拥有12个病床的医院,一些中国年轻学生以学徒方式进入医院学习。3年学习以后,这些中国年轻学生拿到了“医生助理、药剂师助理及护士助理的结业证书”。因此,这里也被沈阳老百姓称为“小河沿医学院”。1892年8名年轻男生入学进行了五年的医学学习,学校算是正式成立,但司督阁医生希望建立更大的医学院校,并招收更多年轻的中国学子,因此他四处游说,从中国及苏格兰两地募款。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执政的两年中,多次与司督阁商谈,决定在盛京施医院东侧拨地一块,每年拨银3000两,筹建奉天医科大学。1909年,司督阁又从英国募集5000英镑,补充建校资金;同时聘请青年医生嘉克森和病理学家毛乐尔大夫来此,协助司督阁本人建校。1912年,奉天医科大学建成,后改名为盛京医科大学。
奉天医科大学是东北第一所医科大学,自1912年第一期入学至1951年第三十一期毕业,总计毕业生人数为682名。1949年后该校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工业
大东门外,如今最显著、最显巍峨的建筑,当属造币厂的红墙。沿着围墙一路向东,阳光从路边的行道树透过来,形成一道时光的静谧通道,而围墙上的一个个年份的标志,也犹如大东路上的工业年轮,讲述着这条路上百余年的工业辉煌。

1896年8月23日,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沈阳东关外、大东边门内,开工兴建了“奉天机器局”。这是东北第一家机器工厂,开创了“近代沈阳机械工业之先河”。建设这家机器工厂的目的很明确——造钱。当时沈阳地区制钱短缺,光绪皇帝根据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奏请,批准设立“奉天机器局”铸造银元。从那时开始,这里便成为了东北地区乃至中国造币的中心之一。
从清政府统治下的奉天机器局、奉天制造银元总局,到奉系军阀时期的奉系军械总产代造币处、兵工造币厂、辽宁造币厂,再到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伪满洲中央银行造币厂,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北银行工业处总厂、沈阳造币厂,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无论朝代更迭、政局变化,奉天机器局都一直承担着东北“印钞机”的身份,如今,这里被称为沈阳造币有限公司。
这里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1898年铸成第一枚“一圆银币”;1899年铸造了第一枚制钱“光绪通宝”;1903年铸造了第一枚“奉天中花十文铜圆”;1945年9月首次印制了面额10元的东北银行券。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出第一枚壹分硬币;1990年发行了第一枚双金属币;1992年又发行了第一枚1公斤银币。
1921年左右,造币厂开始制造武器。厂内设立了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称为奉天军械厂。1922年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重新辟建筑枪、炮弹、炮等三厂,后又增建炼钢厂、机器厂、锅炉房、水塔、蒸汽及水道等设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三省兵工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机床数量上万台,超过其他所有兵工厂总和。
大东门外的工业繁花,一直在不停地绽放。1920年,从小东边门到东塔永光寺,建成了以军工企业为主的“大东新市区”,以东三省兵工厂为中心,先后建成了奉天大亨铁工厂、奉天陆军被服厂等军工企业,一步步形成了以军工为主的民族工业区。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大东路一带的大片农田成为厂区,农业人口也逐渐向城区转移。沈阳最早的产业工人开始出现,大东区的城市面貌和人口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世纪过去了,大东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在沈阳依然独树一帜,成为沈阳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奉天银元局、大亨铁工厂等沈阳最早的民族工业在大东兴起,黎明公司、新光公司、矿山机器厂、中捷友谊厂、东基集团等著名国有大中企业也已成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大东路与银元街交会处,红墙高耸,百年造币厂并未停下运转的脚步,机器的轰鸣声仍在耳畔,仿佛时刻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里闪耀着东北工业的第一束荣光。
市井
在沈阳人的生活里,大东门的名号,远远不如大东副食出名。老百姓的生活,不外乎柴米油盐,这大东副食,可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今的大东副食,依旧是沈阳最热闹的副食品市场之一。走进这座商场,在熙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蒸腾的是最沈阳的人间烟火。锅包肉、四喜丸子、大冷面、香肠、熏鸡、大包子……你能想到的食物,这里几乎都有。
大东副食,最早能追溯到1829年,已经接近二百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清道光九年(1829),在当时盛京小东门护城河畔一带自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蔬菜早市,经营时间从清晨到中午,主要出售当地居民自产的蔬菜,过午就收摊。由于颇具规模,这个蔬菜早市名气日显,除了普通百姓常来,也成为一些饭店的固定采购点。同治七年(1868),在小东门北形成了东关菜行,约有百家商户在此经营,经营品类也更加丰富。1913年,从小东门外城墙根以北直至城墙东北角楼,建起了两排商棚,百姓从最初的自发蔬菜早市转变为商场经营,形成了真正的副食市场。几年之后,商户达百余户,人来客往买卖兴隆。
1933年,东关菜行迁至抚近门附近,也就是大东副食现址,改为奉天营东关市场,人们俗称其为“大东菜行”。1948年以后,沈阳各商号恢复营业,市场重新开业后生意兴隆,经营鱼肉、水产、蛋禽、蔬菜、调味品等副食品的业户达百余家。1956年市场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市场与沈阳市肉食总店合并,改名为“大东副食品商店”。从此,大东副食成为了沈阳人最熟悉的名字。
离大东副食稍远的小河沿早市,近年来风头亦盛,顶着“东北第一早市”的名头,让这里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都在晨光熹微中热闹起来。周边的市民在这里挑选着土豆辣椒茄子,满足家里的一日三餐;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则忙着吃油炸糕、驴打滚、豆腐脑、大油条,感受这个热闹早市浓浓的东北风情。
无论是大东门的巍峨,还是学校内的弦歌,或者是百年工厂的沧桑,还有大东副与小河沿的人间烟火,大东往东,都是沈阳最值得记录的人间。
大东往东的故事,不是一篇文章能写完的,哪怕是写一本书,也应该是一本厚厚的书,等待着不断书写。

来源:沈阳日报 摄影:詹德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