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最新影像可以看出,昔日的黄土沟壑已被绿色覆盖。夏日里瓜果飘香,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

从空中俯瞰覆盖高西沟的这片绿色,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星罗棋布的板块,它们就是为了拦截洪水和泥沙而修建的淤地坝。
最新数据显示,在黄河流域,目前已经建成淤地坝5.83万座,累计拦截了74亿吨泥沙。

随着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黄河“绿线”向西移动了约300公里;相比于此前多年均值,2024年黄河输沙量减少了7.38亿吨,减少超八成。

8月7日,站在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瞭望塔上远眺,山川大地绿色尽染。这与20世纪80年代黄沙遮天日的景象判若两地。
“治沙得讲科学,不能蛮干。”全国治沙模范、基地负责人张应龙说。20多年前,张应龙带着全部家当扎根沙地,从人拉肩扛搭沙障起步,摸索出“三步造林法”——春季固沙、雨季造林、秋季补植,一年三季不停歇……如今,这套方法让42.8万亩荒沙蜕变为绿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一代代榆林人的努力下,全市林木覆盖率提升至36%,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降至2.12亿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扩绿,拓展了陕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神木市连片樟子松林里,农户发展林下菌产业;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里,生态项目吸引游客“打卡”,带动周边农户吃上“旅游饭”;大荔沙苑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改造林木15万亩,让69万亩沙地成为生态旅游胜地,带动群众年增收近亿元。
「链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