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名字藏着的温柔迭代
□孙连宇
九月校门口的喧闹里,总有新鲜事能够戳中大家的笑点与泪点。
今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一年级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点名声——“扶苏”“知潼”“邕熙”……当这些带着墨香的名字从老师口中念出,有网友调侃,“这哪是开学点名,分明打开了一本古风小说!”“肯定90后爸爸妈妈取的名字”……
若把名字当作时代的“备忘录”,翻开来满是岁月的印记。在老一辈人的名字里,就隐藏着集体记忆的温度:“胜利”“和平”“援朝”是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而“珍”“凤”“强”“伟”是物资匮乏年代里最朴素的美好期许,简单又直白,却像老照片一样带着时代的底色与温度。后来,家长们开始追求“文雅感”,“子涵”“子轩”“雨欣”成了“爆款”,教室里喊一声“子涵”,能有三四个小朋友回头——不是名字不好,而是大家奔着同一个“标准答案”,少了点独特的灵气。

资料图片
如今这波“古风名”的走红,说到底是90后父母接过了“起名权”,把自己的成长印记揉进了孩子的名字里。这群看着《仙剑奇侠传》长大、在B站刷着国风舞蹈、课本里有《诗经》选篇的年轻人,早就不满足于“随大流”。他们起名,可能是翻《楚辞》时看到“扶苏”,觉得比“小树”更有韵味;可能喜欢历史里“邕熙”所带的平和意境,胜过直白的“平安”;也可能只是单纯不想让孩子以后填表时,总遇到“同名同姓”的尴尬。这份“不想泯然众人”的小心思,恰恰就藏着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不再追求集体认可的“好名字”,而选择承载故事与期许的“专属名”。
更有意思的是,“古风名”的流行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孩子们背着印着“千里江山图”的书包,穿着绣着小纹样的汉服去春游;家长们会带孩子去逛沈阳故宫文创店,陪孩子看《中国奇谭》这样的国漫;学校里的古诗背诵、书法课,也成了“必修课”……这些细节凑在一起,勾勒出的是一股“文化自信”的潮流——不是硬邦邦的“复古”,而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变成了日常里触手可及的美好专属。

资料图片
新生名字里的“扶苏”“知潼”等,正是这股潮流里的小小注脚,把诗词的韵律、历史的温度,悄悄地刻进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从“胜利”到“子涵”再到“扶苏”,名字迭代里藏着社会的成长。我们不再需要靠名字来标注“集体身份”,而是有底气让每个孩子带着独特的印记长大;我们不再只盯着外来“潮流”,而是愿意从自己的文化里找灵感。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带着新风格的名字出现,但不变的,一定是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以及一个时代对“多元”与“自信”的追求。
那些现在还在为写对“邕”字而皱眉头的小朋友,终会慢慢懂得名字里的故事。而这份藏在名字里的文化自信与个性尊重,会像一颗小种子,陪着他们长大,陪着我们的时代,朝着更包容、更鲜活的方向走去,走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