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文章网

六大行再降利率,专家建议未来实行零负利率,这样就能刺激消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0:21:00    

当六大行齐刷刷将五年定期存款利率降到 1.3%,当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 1% 的心理防线,当活期存款利率低至 0.05%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老百姓突然发现:自己熟悉的 “存钱生息” 模式,正在被时代无情改写。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专家竟提出 “效仿西欧、日本推行零负利率” 的建议,试图用 “让钱贬值” 的方式刺激消费。但这个听起来 “脑洞大开” 的提议,真的能解决当下的经济困局吗?或许我们该先搞清楚:中国老百姓为什么爱存钱?零负利率究竟是 “救市良药” 还是 “饮鸩止渴”?

曾经,“利率跑赢通胀” 是中国家庭理财的基本逻辑。十年前,五年期定存利率超过 5%,老百姓把钱存入银行,不仅能保值,还能享受 “稳稳的幸福”。但如今,六大行的五年定存利率仅 1.3%,一年定存利率 0.9%-1.2%,活期存款几乎 “形同虚设”。低利率时代的来临,让不少人产生疑问:现在存钱,到底还有意义吗?

从数据看,中国居民储蓄率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稳居全球前列。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 26.26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即便利率低迷,老百姓依然选择 “用存款对抗不确定性”。为什么?因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存款不仅是一种理财方式,更是应对医疗、教育、养老等风险的 “安全垫”。当房价下跌、车价跳水、物价涨幅停滞(2023 年 CPI 同比仅 0.5%),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不降反升,存钱反而成了 “最稳妥” 的选择 —— 至少,钱不会像股市基金一样缩水。

面对低消费、高储蓄的现状,部分专家将目光投向了 “零负利率”。他们认为,西欧、日本等经济体通过零负利率迫使民众花钱,中国也可效仿。但这种 “拿来主义” 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消费文化截然不同。

什么是零负利率?简单说,就是你在银行存 1 万元,一年后不仅拿不到利息,还可能倒贴几十元 “保管费”。在日本,部分银行已对大额存款征收 0.1% 的手续费;在瑞典,央行利率曾低至 - 0.35%。但这些国家推行零负利率的前提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全民免费医疗、高福利养老)、成熟的信用消费习惯、民众对 “超前消费” 的接受度较高。反观中国,医疗、教育、养老仍是多数家庭的 “三座大山”,老百姓存钱更多是为了 “防患于未然”。若强行推行零负利率,可能引发三大连锁反应:

存款搬家风险:老年人可能因担心 “钱越存越少”,将存款从银行取出,重新回归 “藏现金” 模式,这不仅增加财产安全风险,也会削弱金融系统稳定性;

消费信心受挫:零负利率传递出 “经济低迷需透支未来” 的信号,反而可能加剧民众对未来的担忧,进一步压缩非必要消费;

财富分配失衡:低收入群体依赖存款保值,高收入群体却能通过资产配置规避负利率影响,可能加剧贫富差距。

中国老百姓真的 “不愿消费” 吗?未必。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37.9%,文旅市场复苏势头强劲,高端家电、智能设备等消费需求旺盛。这说明,消费的关键不是 “缺乏意愿”,而是 “缺乏能力” 与 “缺乏信心”。


当前,居民收入增速与 GDP 增速尚未完全匹配,部分行业(如教培、房地产)从业者收入波动较大,导致 “不敢消费”。要刺激消费,首先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例如,通过减税降费、完善最低工资标准、鼓励灵活就业等方式,让老百姓 “钱包鼓起来”。

日本民众敢 “月光”,背后是覆盖全民的医保和养老金;北欧国家推行 “从摇篮到坟墓” 的福利,让年轻人无需为未来储蓄。中国若想让老百姓 “放心花钱”,需加快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民众的 “预防性储蓄” 需求。例如,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等。

从 “拼多多” 的崛起可见,性价比仍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关键词。要激活消费,需打造更丰富的消费场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既要提供高端商品和服务,也要保障平价消费的质量与安全。同时,规范电商、直播等新兴消费渠道,避免 “价格欺诈”“虚假宣传” 等乱象,让消费者 “愿意花钱、花得舒心”。


当专家大谈 “零负利率刺激消费” 时,不妨先听听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不是不想花,是不敢花、不能花。” 在一个医疗、教育、养老仍需 “自掏腰包” 的社会,在一个收入增长尚未完全稳定的时期,强制 “让钱贬值” 只会加剧焦虑,而非激发活力。真正的破局之道,是让老百姓的钱包 “厚实起来”,让未来的生活 “确定起来”—— 当存款不再是 “无奈的选择”,而是 “自由的底气”,消费自然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