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银发经济发展论坛近日在京举行,并发布《银发经济产业与养老行业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随着“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科技赋能智慧养老、文旅康养热度上升,银发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养老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十万亿级的产业。

9月7日至8日,2025年银发经济发展论坛暨养老政产学研实务研究应用创新推进计划(二期)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乐LINK养老助推器工作室联合主办。本次论坛上,主办方发布了《银发经济产业与养老行业报告》,从政策发展、市场变化、机遇剖析及生态构建四个维度,剖析了银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
报告显示,根据最新行业数据,2025年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已达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预计到2030年,养老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形成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全场景服务生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超4500万人。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政策的引导,以“55后”“60后”为代表的“新老年群体”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支付意愿增强,为养老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受养老产业发展前景驱动,保险、科技等领域的企业“跨界”涉足养老领域,促使银发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以科技赋能养老为例,2025年智慧养老技术服务销售收入增长33.7%,AI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护系统大规模进入养老机构和普通老年人家庭。但因为供需错配问题突出,许多智能设备操作复杂,并未被老年人采纳。报告建议,传统养老机构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跨界企业如科技、金融、文旅等,需要避免盲目布局进入养老赛道。跨界企业不能简单嫁接资源,传统养老机构则需主动拥抱技术。
在论坛主题演讲中,中国人民大学高级吴玉章学者陆杰华表示,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老龄社会长期经济增长。以生命友好型经济、长寿准备型经济为代表的银发经济大体系,将为建设理想的老龄社会积蓄经济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会长黄石松则表示,我国正在从中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转变,在高龄背景之下,消费结构也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医养结合、房地产和商业的适老化改造都是典型的领域,代际共生、多代同住、隔代照料将成为常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