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满减、新人红包、忙碌的骑手、订单接到手软的商家……这个夏天,比酷暑更火热的应是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如今,外卖已经不限于餐饮行业,鲜花、药品、美妆、服饰,甚至是消费类电子产品,都可以随买随到。
即时零售,顾名思义,指的是消费者在本地平台上下单,由附近门店即时发货并在1小时内完成送达的新零售模式。它融合了传统零售的线下触达和线上电商的便捷体验,是一种“近场电商”的具体表现。
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长苏敬勤认为,在消费需求升级、供应链效率提升、平台生态完善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当下即时零售市场呈现多品类覆盖、全场景渗透的特点。淘宝闪购最新数据显示,在非餐方面,平台上1205个品类订单量环比增速超过100%;3074个商家、超26万个门店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0%。其中,粮油米面订单增长335%,家庭清洁增长324%,休闲食品增长312%,玩具潮玩增长225%,3C产品增长129%,美妆个护、服饰运动、家用电器、母婴等品类的增幅均超过100%。
“在电商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正是看到了即时零售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各头部平台企业才纷纷加大投入力度。”苏敬勤表示,即时零售快速发展在促消费、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释放下沉市场增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打破零售边界等,促进消费质效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即时零售带动配送、仓储、运营等岗位需求增加,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催生出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职位,无人配送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无人机研发、生产、运维人员的新就业。
“即时零售快速发展也带动实体经济合理增长。”在苏敬勤看来,即时零售扩大了实体门店的经营半径和辐射范围,增加了订单量。更为关键的是,即时零售将产业与就业留在本地,推动了“消费—投资—再消费”的良性循环,带动本地装配、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
即时零售的实现得益于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效率革命——智能调度优化配送路径、动态库存管理系统缩短商品周转时间、无人机配送降低运输成本等。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表示,流通效率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尺。为满足不同品类的即时需求,平台构建了多层履约体系,通过“需求预测—库存前置—智能调度”全链路优化,实现零售订单30分钟送达、医药订单28分钟履约的高效服务。这种“消费时效革命”不仅提升了消费便利度,还激活一些休眠性场景需求。此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商品精准推荐,简化下单流程;提供实时物流追踪服务,建立便捷售后体系;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让消费体验迈上新台阶。
“外卖作为当下最大的即时零售场景,通过补贴等形式,养成用户消费习惯和提升用户黏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从餐饮向其他消费场景延伸,有效扩增消费市场规模。”苏敬勤介绍,例如,淘宝闪购在淘宝APP首页设立了“闪购”一级入口,降低了用户触达门槛,同时依托淘天系丰厚的品类优势实现商品广覆盖,“餐饮外卖”向“万物到家”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但也要看到,近期“外卖大战”愈演愈烈,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为规范行业发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3家平台企业,要求他们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
“应设立竞争红线,严禁平台强迫商家承担超比例补贴,切实保障商家合法权益。”苏敬勤建议,即时零售市场广阔,各大平台企业应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深度挖掘更多需求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升级算法,提升履约能力与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做大市场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即时零售市场跳出“补贴内卷”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