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小龙虾养殖季收尾,石首市调关镇成片的虾稻田里,已经种上了稻谷,嫩绿的秧苗迎风舒展。“今年虾价好,比去年挣得多。”盘点一年来的养虾收入,观音庵村虾农孟强力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调关镇水资源丰富,河网交织,虾稻田星罗棋布,近9万亩的养殖面积,让小龙虾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疙瘩”,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增收来源之一。

调关镇资料图
回溯到十年前,这里的虾农却饱受“丰产不丰收”的困扰。“那时虾价全凭虾贩子一张嘴,有时候明明行情好,价格也被压得很低。”有着15年养殖经验的孟强力回忆道,由于本地没有加工厂,小龙虾只能依赖中间商收购,且虾价不透明,虾农的效益得不到保障。

虾农资料图
转机发生在2016年,常年在湖南开办工厂的马先海回乡探亲,发现乡亲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是小龙虾。从中嗅到商机的马先海,很快便开始着手调研石首的小龙虾产业,一个月时间,前前后后跑了几十个村子。
“调关在当时是石首养虾第一大镇,产业基础雄厚,是返乡创业的热土。”最初,马先海从中间商做起,在连心垸村租了两间简易的厂房,从虾农手上收购小龙虾后,再转销往潜江,虽然每斤只有0.2元利润,但靠着走量,收入也十分可观。
一次偶然的闲聊,让马先海萌生了创办小龙虾加工厂的念头。虾农张新梅告诉他,原本7元每斤的小龙虾,被虾贩子利用信息差,以3元每斤的价格收走了700斤,后来费尽周折,她才要回了剩余的2800元。
农民出身的马先海,始终有深厚的农村情怀。龙虾丰产季,虾农每天凌晨2点便要开始劳作,挣得都是血汗钱。看到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虾农利益受损,利润大头都被虾贩子赚走,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能不能自己办个加工厂?这里小龙虾产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还能让农民挣到钱。”马先海的这个想法愈发强烈。
2018年,恰逢调关镇政府递来橄榄枝,给予政策优惠,马先海顺势创办海铧水产,主要从事小龙虾的加工及销售。七年时间,企业从初创到壮大,如今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先后获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海铧水产资料图
走进海铧水产加工车间,7条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戴着口罩、帽子、手套,身着无菌服,手指翻飞间,快速地将一只只小龙虾剥头留尾。这些半成品虾尾,随后被销往湖北周边、江浙以及东北地区。“家乡的虾品质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马先海介绍,目前,企业产值已超过7000万元,日均加工小龙虾近60吨,预计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

海铧水产资料图

随着海铧水产落户,补齐了调关镇“有虾无厂”的产业短板。现在,该镇已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调关镇、东升镇、桃花山镇15万亩虾稻田养殖效益,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富民愿景。“收购本地小龙虾,降低了物流和损耗成本,因此在价格上要比外地小龙虾高0.3元左右。”马先海补充道。(通讯员陈卓、张谦、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