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祝梅
寿光的高铁站还在建,从坐上去寿光的顺风车开始,每一个寿光人都可以跟你讲讲蔬菜的故事。
正如寿光人戳中我们的那句话:寿光没有秘密。这座山东小城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发展秘诀,相反,它像一块剖开的土地,每一道沟壑都坦诚,每一条脉络都清晰。
但真正走进这座城市,你会意识到:没有秘密,并不等于没有门槛。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藏着的是数十年摸索、跌撞与坚持。这正是寿光的启示——靠天吃饭的农业,也可以靠人改命。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不是等来的,而是寿光人自己一寸寸拼出来的。印象很深的是,我们见到的每一位村书记、农户,指甲缝里都有泥。他们匆匆忙忙从大棚、加工厂赶来,只为分享他们的发展经验和思路,说完之后又忙着赶回去。
去了寿光,会发现“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这句话是具象化的。“寿光模式”的硬件是大棚、是技术,而软件和内核,是这群赋予土地希望的人,将土地当作命运的人,是他们对产业的热情、对市场的敏感、对未来的坚持。
这是寿光最难复制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学习的部分。在寿光,当地农民自发投入“重金”建大棚,一个最新型的300米蔬菜大棚投入高达60-70万元,在很多小地方都够买套房,政府不会直接补贴大棚,而是投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但寿光农民敢投、也愿意投。
究其根本,是寿光已经形成了足够成熟的产业链条。从一粒种子的自主研发,到一个蔬菜大棚的探索,再到贸易自由市场的形成,寿光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乃至全球。很多地方学习寿光模式,也许能做出一两个名品蔬菜,但要走出本地市场,还得靠与寿光的“拼盘搭配”。
当寿光蔬菜产业的地位、引力已形成,政府在忙什么?第一,收集种质资源、打造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底”;第二,动员农户们更新大棚,持续提高生产效益和种植水平;第三,做产业更高层面的建设和输出,不光要在产量、质量上占优,更要在标准、体系、话语权上争先。换句话说,寿光已经不是在单纯地种菜,而是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边界。
更有意味的是,寿光还在试图将农业这件“最传统的事”,做出“最未来的样子”。今年的菜博会上,当地推出了一款农业主题的VR游戏——戴上眼镜,便可“身临其境”体验火星上的蔬菜种植基地。游戏中,寿光人、“农圣”贾思勰被重新演绎为一套AI系统,古老的农业知识与最新的科技融合在一起。这不是噱头,而是寿光在“农文旅”融合上的一次试探性出招,也传递出一种新理念:农业不只是种地,它可以承载更多文化、科技与审美的可能性。
寿光有两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一条,是让专业人来这里学技术、学体系、走产业化之路;另一条,是让非专业人也能被农业之美打动、被一颗种子的力量感染。这种“面向内行,也面向大众”的双重定位,使寿光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一座县城,更像是一种具有传播力与复制力的农业文明样本。
把“菜篮子”玩出花,寿光人创造了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2024年,寿光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944.4亿元,居山东县域首位,寿光也是人口净流入县,这些,都是产业创富带来的发展活力,也是寿光人闯出的共富路。在无数次深耕和探索中,一代代勤勤恳恳的寿光人,把自己送上了发展的风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