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条农业重点产业链今年综合产值力争6400亿元以上
5月6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全省乡村产业工作会议日前在西安召开。会议明确,2025年我省8条农业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力争保持在6400亿元以上。
2024年,全省乡村产业系统聚焦全产业链建设,深化链群同构、梯次培育,加快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全产业融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我省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把苹果、茶叶、食用菌等8条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保持在6400亿元以上;紧盯“提质效”抓融合项目实施,系统谋划、依规推进、强化监管,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着力“补短板”抓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深耕农产品加工三年行动,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围绕“优服务”抓农业企业培育,强化梯队培育、优化环境、联农带农,构建融通发展新格局;突出“做精品”抓休闲农业发展,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蝶变。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全省乡村产业工作要补链条、育龙头、强加工、兴业态、促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记者 吴莎莎)
■ 富硒产品产业链去年产值突破158亿元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2025年富硒产品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陕西富硒产品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目前该产业链培育富硒产品超300个,2024年产值突破158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180亿元。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陕西富硒产品产业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提升。省工信厅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工业倍增计划及富硒水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在全省累计培育富硒食品规模以上企业234家,开发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富硒蔬菜、富硒猕猴桃等产品300多个。目前,安康富硒茶种植面积112万亩,规模以上茶企100家,年产茶5.2万吨。全省发展富硒水企业31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设计总产能300万吨以上。
陕西富硒产品产业链科研支撑显著增强。通过持续深化科研合作,陕西相继建立“国字号”科创平台5个(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科研平台3个(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陕西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建立富硒产业院士工作站3个、专家工作站32个,推动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申请专利65件、制定各类富硒标准64项,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
陕西富硒产品产业链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省工信厅通过扎实开展“富硒产业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完成了全省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安康市贴标管理富硒产品104个、有机产品44个、绿色产品153个。2024年“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连续5年进入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前20强。(记者 沈谦)
■ 推进农机化“十百千”工程 织密农机社会化服务保障网
近日,记者从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获悉:近年来,陕西农机支撑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突破3200万亩。今年,陕西重点推进农机化“十百千”工程(建设10个研产推用一体化基地、100个区域服务中心、培育选拔1000名“金牌”农机手),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农机装备大面积应用,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及能力建设,“十四五”以来,陕西通过实施农机惠农扶持政策,发放补贴资金14.2亿元,补贴机具31.9万台(套),受益农户和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达20万户(家)。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20个省级重点区域农机服务中心、477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农机社会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聚焦“十基地”,陕西计划在全省建设10个研产推用一体化基地,打通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充分结合的有效通道,全力推进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加大新机具中试推广,统筹用好政策牵引,促进智能化特征显著、作业质量效率突出、区域适用性强的机具的应用推广。
陕西持续推进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计划每年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20个左右,用3年到5年时间在全省打造360个省级、上千个市县级农事服务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调度顺畅、服务高效的农事综合服务网络。
陕西将在全省优选1000名“金牌”农机手,将他们培育成农机化作业的“排头兵”。同时,聚焦“耕、种、管、收”四大环节,遵循“需求导向、分类培养、技术融合”原则,通过创新培训方式、选准培训对象、强化激励鼓励等措施,提升农机手的作业质量和技能水平。(记者 耿杨洋)
■ FCD-100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作业系统投用
近日,FCD-100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作业系统完成建设并在陕西省投用。这一创新成果落地,标志着陕西在精准防灾减灾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区域农业抗旱、生态保护及重大活动保障提供了全新科技支撑。
FCD-100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作业系统是基于秦岭与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完成的,专为复杂地形和精准作业需求设计,以复合翼无人机为载体,集成智能播撒、气象要素和云实时观测以及实时导航模块,具备航时长、速度高、距离远、机动性强、作业精度高、成本低、环保性好等优势,可执行增雨雪等人工影响天气任务,尤其适合陕西秦岭山地和黄土高原等多变地形。
与传统人工增雨飞机或火箭作业相比,该系统实现了精准靶向作业、快速响应、绿色安全三大突破。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吴林荣表示,该系统的应用将提升关中平原农田抗旱、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及秦岭水源涵养保护效能。(记者 许奥博)